革兰氏染色法

2012年8月3日 00:00

    革兰氏染色法是细菌学中广泛使用的一种鉴别染色法,1884年由丹麦医师Gram创立 。细菌先经碱性染料结晶染色,而经碘液媒染后,用酒精脱色,在一定条件下有的细菌此色不被脱去,有的可被脱去,因此可把细菌分为两大类,前者叫做革兰氏阳性菌(G+),后者为革兰氏阴性菌(G—)。为观察方便,脱色后再用一种红色染料如碱性蕃红等进行复染。阳性菌仍带紫色,阴性菌则被染上红色。有芽胞的杆菌和绝大多数和球菌,以及所有的放线菌和真菌都呈革兰氏正反应;弧菌,螺旋体和大多数致病性的无芽胞杆菌都呈现负反应。
   
    革兰氏染色目前有三种观点:等电点学说、化学学说和渗透学说。
1.等电点学说:革兰氏阳性菌的等电点在PH2-3,比阴性菌(PH4-5)低,加之碘为弱氧化剂,可降低革兰氏阳性菌的等电点,致使两类菌的等电点差异扩大,因此阳性菌和碱性染料的结合力比阴性菌更强。
2.化学学说:碘液在菌体内与结晶紫结合后又和菌体内核糖核酸镁盐-蛋白质复合物结合,此结合物不易被丙酮酒精脱掉,呈革兰氏染色阳性。因革兰氏阴性菌缺乏核糖核酸镁盐,故对碘与结晶紫结合物摄取少,且不牢固,易被丙酮酒精脱色而呈革兰氏染色阴性。
3.渗透学说:乙醇使阳性菌所含粘肽多糖脱水而致细胞壁间隙缩小,通透性降低,在菌体内保留了染料-碘复合物,呈紫色。阴性菌含粘肽少,细胞壁变化不大,通透性不受影响,菌体内的染料-碘复合物较易透出,失去紫色,被复染成为红色。
   
    革兰氏染色法一般包括初染、媒染、脱色、复染等四个步骤。
基本步骤:
  先用初染剂结晶紫进行染色,再用碘液媒染,然后用乙醇(或丙酮)脱色,最后用复染剂(如番红)复染.经此方法染色后,细胞保留初染剂蓝萦色的细菌为革兰氏阳性菌;如果细胞中初染剂被脱色剂洗脱而使细菌染上复染剂的颜色(红色).该菌解于革兰氏阴性菌.
具体操作方法是:
  1)涂片固定。
  2)草酸铵结晶紫染1分钟。
  3)自来水冲洗。
  4)加碘液覆盖涂面染1分钟。
  5)水洗,用吸水纸吸去水分。
  6)加95%酒精数滴,并轻轻摇动进行脱色,30秒后水洗,吸去水分。
  7)蕃红梁色液(稀)染10秒钟后,自来水冲洗。干燥,镜检。
  染色的结果,革兰氏正反应菌体都呈紫色,负反应菌体都呈红色。
    革兰氏染色的实际意义:
  (1)鉴别细菌:用此染色法可将所有细菌分为两大类,这样可将致病菌的范围缩小,然后再进一步鉴定.
 (2)选择药物: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在细胞壁等结构上有很大差别,因而对抗菌素等药物的第三度不一.例如大多数阳性菌对青霉素第三大多数阴性菌对青霉素不第三(脑膜炎球菌等除外),可供临床实践中选用抗菌药物的参考.
 (3)与致病性的关系:大多数革兰氏阳性菌的致病物质主要为外毒素;而大多数革兰氏阴性菌的致病物质主要为内毒素.